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誰在撼動維基百科

如果將維基百科的集體智慧過濾一下,讓更多的專家參與進來,還能產生維基一樣的龐大聚合力嗎?Google正在發起這場挑戰。
12月13日,Google(www.google.cn)工程師烏迪‧曼伯(Udi Manber)博士在其博客上宣布,Google正在對一款全新的工具『Knol』進行測試,Knol旨在創建一個全新的用戶生成的網路知識庫。Google將向維基百科發起直接挑戰,希望Knol能成為一個權威。

  完美風暴

  2007年初,作為互聯網巨頭的Google股價自1月底以來下跌了12%。維亞康姆對Google和YouTube提起訴訟,要求賠償超過10億美元的版權費。

  『Knol』的誕生,表明Google正在由純粹地聚合和過濾其他網站內容向自己打造內容轉型。用戶在搜索框中輸入自己的問題,系統就可以自動將這個問題的答案以及與這個問題相關的一切內容呈現,而這些內容也是由用戶自發產生的。TechCrunch編輯鄧肯‧萊利(Duncan Riley)認為,推出Knol服務對於Google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變化,這意味著該公司希望成為一家內容提供商。Google此舉可以促進用戶生成內容領域的發展。運用互聯網凝聚集體智慧,《維基經濟》一書將此稱為網路發展過程中的一場『完美風暴』。

  但另一方面,Google將Knol結果加入索引,很可能會放在搜索結果第一頁,甚至頂部。這將給很多內容提供商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它們十分依賴于Google搜索結果。Google作為搜索與內容提供的雙重身份,其客觀與公正性無疑將會遭到質疑。

  以Squidoo為榜樣

  維基百科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功,因為它建立了一套公平、透明的機制。而這一機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不被污染,其創始人威爾斯始終堅守著維基百科的非商業化底線。

  在今年維基百科推出搜索引擎工具Wikiasari後,標誌著維基與Google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如果說維基百科是吉米‧威爾斯理想主義的文化傳播,那Google面對的則是華爾街的虎視眈眈,因此Google推出的百科知識庫注定是一個生意。

  美國著名博客作者、雅虎(www.yahoo.com.cn)前總裁塞斯高登在最近的博客上寫到,他受邀到Google講座時談到,美國在線、微軟、雅虎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即建立一個平台,能夠吸引伙伴及傳媒公司合作,塞斯高登的見解直指2.0開源的精神內核。他又提到,其關鍵在於,他們來合作是為了賺錢的,這裡有沒有生意可以做呢?

  就在講座的隔天,Google就透露將推出Knol。Knol與維基百科的不同之處在於:Knol鼓勵網民撰寫自己感興趣的詞條,建立頁面,而讓作者享受廣告分成。

  這樣的模式不得不讓人們想到了Squidoo。Squidoo也是靠網友來建立各個詞條的網頁(Lens),並且提供AdSense(www.adsense.cn)、Amazon(www.amazon.com.cn)、eBay等多種形式的廣告服務,你可以在Lens(www.leachent.com.cn)中添加這些廣告來為自己獲得收入。另外,邀請朋友成為lensmaster有可能拿到5美元,不過前提是當你的朋友在Squidoo上賺到15美元。Squidoo強化了贏利的性質,註冊用戶已經超過了12.5萬。廣告作為潛在的刺激因素,促使各種『知道』、『寶庫』、『百科』擠占市場的勢頭已經十分明顯。

  塞斯高登還有一個身份就是Squidoo的創立者,他對於自己公司的模式能被Google所仿效也頗為得意。他舉出了零售商沃爾瑪的例子,沃爾瑪形成一套規則和流程,零散的兜售依賴于此,能夠拿到穩定的收益,也更加便捷。

  同Squidoo或其他與用戶共用營收的網站有所不同,Knol取消了中間人。也就是說,如果Google與用戶的分成比例為1︰1,那麼用戶就可以實實在在地獲得50%營收,而無需再被中間人拿走一部分。這無疑是Knol相對於Squidoo的一個巨大優勢。

  技術臨界點

  《維基經濟》的作者威廉姆斯曾經提到,在出書的過程中,他們訪問過自由電影剪輯師約翰‧彼得森(John Peterson)。他告訴威廉,網路的迅猛發展讓他想起了電影製作的發展史。

  他說,『在電影發展的早期,技術曾經發展到一個臨界點,即你即使不懂技術也可以拍電影。就是在那一點之後,創意的火把從技師手中傳到了創作者的手中。我想我們都同意如此發展的結果是今天的電影要比那個時候好得多。』

  維基平台的搭建,正是賦予了大眾成為專家的工具。技術已經不再是問題,其『臨界點』已經降臨,那百科知識庫的好時候是否將要到來了呢?

  烏迪‧曼伯博士也這樣認為:『目前,互聯網百科全書對於Google公司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技術上的實現,而是在於潛在的資源庫。眾所周知,Google成熟的搜索技術可以幫助用戶搜索一切自己所感興趣的資料,但百科全書所涉及的內容涵蓋了方方面面的領域,如何將這些領域里的知識整合在一起,對於Google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你不同意他人編寫的內容,在knol中需要另開自己的頁面。也就是說,knol中關於某一事物某一詞條可能出現在多個頁面,而其中的觀點截然不同,這樣的百科知識庫,更象是一個討論問題的社區。

  Google早先憑借著科學而先進的演算法而打敗了雅虎等競爭對手,並留下了一個『不作惡』的名聲。而打造持久的社區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需要仔細、不斷地變更架構,吸引和培養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並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另一方面,Knol也將作者推向前台,放在顯要位置。烏迪‧曼伯談到,『Knol專案的根本想法是突出權威人士』。『現在的書籍上印有作家名字,新聞文章有署名,科學論文也標有作者,但現在的網路文章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突出作者。我們認為,了解網路文章的作者是誰,將對我們理解內容有很大的幫助。』百科知識庫顯然在走向社區化與觀點化。

  Google的Knol會不會取代維基百科?這是很多人都要發出的疑問。

  《商業周刊》網站最近撰文指出,『Knol難成維基百科殺手』。顯然,Google的Google Base並沒有把eBay和Craigslist『殺死』;而Google Checkout也沒有將PayPal『殺死』。維基百科的成功之處在於將集體與大眾的智慧整和,吉米‧威爾斯從骨子里就是個反精英主義者,而Knol如今卻要走上精英與權威的道路,在這一點上,有點象是詞典、博客、《紐約時報》的對應,人們需要從不同的地方來獲得資訊。

  事實上,維基百科已經開始了Wikia社區的建立,並使之商業化。曾經標榜自己『純潔』的吉米‧威爾斯是這樣解釋這次商業化嘗試的,『我只是對維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感到好奇。』而Google的Knol也正好切中了這樣一個主題。正象是Google在2003年收購了Blogger,而引發博客的全面爆發,如今Google沿襲Squidoo所推出的Knol,是否也將引領網路百科知識庫的深海式傳播呢?